咖贰

全球化大公司100系列|技术与产品驱动,比亚迪进入全新上升周期

2022年至今,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变动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之下,中国出海品牌承担着哪些历史使命?全球化发展到当下阶段,他们的心态和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品牌,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与智慧穿越到下一个周期?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品牌力、商业文明将如何互相成就?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止要与出海路上的先行者—创业公司与新兴品牌展开对话,更要将目光投向一个个在国内家喻户晓的大品牌。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品牌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我们从小家中吃的、用的离不开这些字眼,陌生在我们关注中国品牌全球化时常常会忽略他们作为绝对主力的地位。

全球化大公司100系列|技术与产品驱动,比亚迪进入全新上升周期

2023年,EqualOcean提出一个新论断:企业达到一定体量必然走向全球化,出海作为一个投资赛道有其潮起潮落,但全球化作为一个发展趋势绵延不绝,不可逆转。在接下来的“全球化大公司100系列”中,我们将与品牌一起探讨如何在地缘政治和贸易保护的“夹缝”中寻一线希望,如何洗刷低端廉价的成见、以科技驱动和人文主义的品牌形象示人,如何在商品和服务之上成为中国与世界平等友好交往的载体。在上期的系列,我们概述了比亚迪的出海历程:从商用到乘用之路,比亚迪寻求出海第二增长点,本期将更加微观地聚焦比亚迪在全球化历程中的得失。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经过十多年的沉淀,比亚迪在一众车企中独领风骚——2022年比亚迪共计销售186.35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208.64%。这一销量已超越特斯拉的131.39万辆汽车,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销冠”。

至此,比亚迪已蝉联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成为了中国首个突破万亿市值的车企。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比亚迪掌握核心技术,频频推出电动化重要产品,如刀片电池、DM-i/p混动技术、e平台3.0等,并借此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中激流勇进,成为具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

创新驱动发展,自主+合作研发核心技术

创新驱动发展,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是比亚迪的法宝。据统计,比亚迪现有研发人员数量超过4万。比亚迪的研发投入稳定保持高位水平,2018年起研发投入稳定在85亿元左右,2021年,比亚迪营收2161亿元,研发投入106.2亿元,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4.2%,延续了比亚迪持续高额研发投入的传统。

比亚迪先后推出了刀片电池技术,保证了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性;DM-i超级混动技术,实现了油电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大大简化了车身结构和生产工艺;还有e平台3.0、iTAC技术等一系列专门为新能源而研发的前沿技术,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成本、构架等一系列技术难点。掌握核心技术所带来的最直接成果是成本优势,让高端汽车的体验价位实现平民化,部分车型的脱销说明了市场的强烈需求。

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是上半场,而智能化是下半场竞赛的关键环节。比亚迪利用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上的先天优势,先后与国内外知名汽车自动化龙头公司地平线、英伟达、Momenta等达成合作,共同研发智能化汽车架构标准平台。作为行业中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掌握“三电”(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电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核心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推进上正逐渐形成体系闭环,从而推动新一代产品的不断成长与完善。

产品矩阵丰富,发力品牌升级

新技术发布和品牌升级出新是比亚迪汽车上市新车型的重要驱动因素。从2008年发展至今,三电技术的更新迭代促进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产品矩阵的不断完善,目前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兼顾纯电车和混动车,车型涵盖轿车、SUV和MPV三种型号,品类齐全。比亚迪出口海外选择的车型——汉、唐、元Plus,前两者是旗舰车型,有利于构建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相对中高端的品牌形象,也能保障一定的利润空间。元Plus 则是走量车型,其紧凑级的尺寸配合扎实的续航、动力、操控水平,在当前入驻的众多国家无疑都是有吸引力的产品。最新发布的仰望品牌则是比亚迪进军高端市场的真正尝试。

2022年10月,比亚迪参加巴黎车展,携新能源乘用车产品矩阵亮相欧洲,并在当年第四季度在欧洲发售并交付。随后,比亚迪又宣布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的计划,并在东京召开发布会,亮相了元PLUS、海豚和海豹三款电动车型,这三款车型分别瞄准了从紧凑到豪华的不同价格区间,其中,元PLUS已于2013年1月发售,海豚和海豹预计分别于今年年中和下半年发售。

价值链海外布局,加速海外扩张

价值链布局对海外业务的长期影响极为深远。比亚迪深耕海外市场,价值链海外布局,在当地建设研发中心、整车及零部件工厂、物流公司等,以提升海外市场洞察和生产供应能力,降低整车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以生产制造环节为例,比亚迪致力于推进本地化生产。2022年9月8日,比亚迪泰国有限公司与WHA伟华集团大众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土地认购与建厂相关协议,标志着比亚迪全资投建的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正式在泰国落地。该工厂预计2024年开始运营,年产能约15万辆,生产的汽车将投放泰国,辐射周边东盟国家及其他地区。

还有消息称,比亚迪印度分公司考虑在印度建第二工厂。此前比亚迪在印度已经设有一家工厂,用于生产比亚迪e6。比亚迪也会陆续将本土化生产策略拓展到南美洲、澳洲等相对容易进入的国家和地区。截至目前,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30多个工业园,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遍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0个海外城市。

注重本地合作生态构建,助推销量与服务提升

随着海外市场开拓,构建合作生态是车企绕不开的话题。比亚迪注重本地生态构建,有别于新势力品牌的直销模式,比亚迪仍然采用经销商分销,与当地影响力大的经销商合作,推动B端车辆的销售交付。这不仅能在当地迅速建立品牌形象和开拓市场,还能将质保、保养、维修、救援等售后环节交给本土经销商,提升服务质量,大幅降低成本。

2022年8月1日,比亚迪宣布与欧洲的经销商集团Hedin Mobility合作,将为瑞典和德国市场提供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和服务。据悉,第一批先锋店已在10月开业。次日,比亚迪宣布与以色列Shlomo汽车公司合作,在当地销售新能源汽车。最引人注目的则是10月份宣布与德国汽车租赁公司Sixt签约,未来6年向Sixt交付至少10万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根据公开信息,目前比亚迪在欧洲、东南亚、中亚、中美洲、澳洲都有当地经销商合作布局。

除了做精传统的销售和售后环节,比亚迪重视拥车新服务和新体验中的本地合作,在车联网、充电、自动驾驶等方面,提供适应当地标准与需求的高品质服务。想要在燃油车仍然如日中天的欧洲市场说服消费者选择一个陌生的中国品牌,就得先解决能源问题,壳牌这样传统企业的背书具有显著价值。2022年3月,比亚迪与壳牌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及股权合作协议,力图在未来拓展的新市场中,依托壳牌的能源网络业务优化比亚迪用户的充电体验。在巴黎车展中,比亚迪又和壳牌宣布开放欧洲境内约30万个壳牌充电桩,进一步提升欧洲用户的充电体验。

出海道路仍然风险重重

尽管比亚迪在出海方向建立了先发优势,但目前仍面临产能严重不足、海外供应链和服务网络缺乏保障、客户需求响应不及时等问题。根据相关报道,有比亚迪内部人士表示,“目前在手订单仍有几十万辆,产能是主要瓶颈,要尽快扩大产能、保证交付,同时尽可能注重质的增长。”在国内投诉平台上,有用户称,比亚迪订车五个月拒不发货。

另一方面,无论是建厂还是布局供应链,都意味着支出的扩大。全产业链布局在为比亚迪带来红利的同时,也使得比亚迪资金链吃紧,2022年上半年比亚迪69.3%的资产负债率刷新了纪录。由于重资产属性,比亚迪部分长期资产还靠流动负债提供资金来源,长期偿债能力较差。

此外,比亚迪在海外市场资源有限,比如当地政府、媒体、行业协会等对外关系难建立;对当地法律规范了解有限,财务、风控、法务等基础体系不健全,对当地用户偏好、竞争格局等理解有限,出海战略制定上存在困难。

虽然在欧洲市场能获得更高的定价,但市场准入的标准也更高。欧盟WVTA认证标准依照欧盟整车认证框架堪称是全球最为严苛的汽车认证体系之一,这无疑会造成车企成本的增加。业内人士表示,相关改装费用或达几千万,需要一定销售规模才能收回成本。

同时,比亚迪的品牌优势尚不明显,海外部分地区消费者对中国品牌接受度低。比亚迪长期主打 “性价比”,品牌高端化和利润提升面临困难。而在欧洲,比亚迪除了需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还要和特斯拉正面碰撞。而2022年9月,特斯拉已击败大众成为了德国电车销冠,其后驱版Model Y在荷兰的起售价仅为5.399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7万元人民币)。

此外,比亚迪还面临一些潜在的风险,包括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盈利承压,燃油车降价抢夺部分市场,因政策法规、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影响新能源车渗透率,导致新能源车销量低于预期水平等。

作为全球最大的乘用车市场,中国同时也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前景无量的海外市场提前布局,培养新的增长点,将会是中国车企的必修课,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必经阶段。中国车企出海还没有标准化方式,比亚迪选择的是高举高打高投入,这对其资本实力和产品体系有不低的要求,是绝对的大企业才能尝试的策略。而比亚迪的出海思维则具有普适性的经验,即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国际化,拥有长期主义的思维,不只追求短时间内的销量成绩,更看重能否用扎实的市场基础来撬动海外新市场的健康成长。